66购彩 - 66购彩
66购彩2023-01-31 16:05

66购彩

今日立春!为啥早上要先咬口萝卜?******

  文/朱琪

  2月4日,农历正月十四,立春。

  立春,是二十四节气之首。立者,始也。穿越漫长的苦寒,终于迎来了春天。

  立春,是扑面而来的温暖,从此雪消风自软,梅花合让柳条新。

  立春,是色彩斑斓的精彩,等闲识得春风面,万紫千红总是春。

  立春更是勃勃的生机,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,带着对春日的盼望与期待,崭新的一年就此开始了。 

  立春有哪些传统习俗?

  “咬春”:也就是在早上起来先啃一口鲜脆的萝卜。明《酌中志》说:“立春之时,无贵贱嚼萝卜,曰咬春。”“咬春”取的是古人“咬得草根断,则百事可做”之意,代表一种吃得了苦、扛得住风雨的韧劲。

  “卷春”:很多地方会在立春这天吃春饼和春卷,春卷有各种不同的做法,豆芽菜馅、豆沙馅,甜口咸口各有不同。薄薄的两张小饼卷着盎然的春意,一口咬下去,讨个好彩头。

  “迎春”:迎春也是立春时节的一项传统习俗。按旧俗,立春前一日,由两名艺人顶冠饰带沿街高喊“春来了”,就是传统的“报春”。现在人们大多会一起出门踏青游玩,迎接春天的到来。

  “鞭春”:又称为“打春牛”。所谓的春牛是用桑木做骨架,用土塑成的牛。立春前一日,人们会用彩鞭鞭打,男女老少牵“牛”扶“犁”,唱栽秧歌,祈求丰年。

  立春了,如何养生?

  关于养生,立春要注意护肝,多吃时令果蔬,补充“青色”的食物。

  《养生论》中说,“春三月,每朝梳头一二百下”,立春开始每天坚持梳头也有很好的疏通气血作用。

  立春之后一段时间往往冷暖不定,大家也要当心“倒春寒”侵扰,预防春季多发的呼吸道感染。

  春日在即,希望不泯,往日已矣,来日可期。祝大家立春快乐,珍惜春光!

冬至阳生春又来******

  【节气里的韵味中国】

  作者:张汀 单位: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

  “天时人事日相催,冬至阳生春又来。”冬至已至,农历壬寅年也行将结束。在冬至这一天,白天在全年间达到最短,黑夜达到最长。南朝崔灵恩《三礼义宗》载:“(冬至)有三义:一者阴极之至,二者阳气始至,三者日行南至,故谓之冬至也。”自冬至起,白昼逐日增长,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,因此古人认为天地阳气自此时起开始兴作渐强。冬至象征着新生,预示着否极泰来,万象更新,故从古至今都被视为吉日。

冬至阳生春又来

12月17日,在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,雪落在植物上。新华社发

  那么人们都是怎么庆贺“大如年”的冬至的呢?《汉书》中记载:“冬至阳气起,君道长,故贺。”《后汉书·礼仪》有云:“冬至前后,君子安身静体,百官绝事。”不仅要放假,还要修养身心,相互庆贺。仪式方面,要挑选“八能之士八人”,鼓瑟吹笙,奏“黄钟之律”。《晋书》中也有“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……其仪亚于正旦”等记载。可见在一千多年前,冬至在皇家就已经颇受推崇,选择在太阳回返的日子里行祭祀天地的大礼。

冬至阳生春又来

12月11日,云南省香格里拉市建塘镇植物结霜。新华社发

  到了唐宋年间,冬至的地位与元旦近乎平起平坐。关于民间百姓的庆祝方式,在南宋孟元老的《东京梦华录》中写明:“十一月冬至,京师最重此节,虽至贫者,一年之间,积累假借,至此日更易新衣,备办饮食,享祀先祖……一如年节。”宋末元初的《武林旧事》这样记载冬至:“朝廷大朝会庆贺排当,并如元正仪,而都人最重一阳贺冬,车马皆华整鲜好,五鼓已填拥杂沓于九街。妇人小儿,服饰华炫,往来如云。岳祠城隍诸庙,炷香者尤盛。三日之内,店肆皆罢市,垂帘饮博,谓之‘做节’。”可见,在皇家的影响下,冬至在民间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也颇高。人们一年间努力工作,开源节流,只为在冬至假期时和家人穿上新衣、打扮妥帖,参与异彩纷呈的节日活动,过个开心体面的节日。

  到了明清时,冬至的地位更上一层。皇帝要亲自祭天,百官要进表朝贺。《帝京景物略》中记录了人们欢度冬至时的盛况:“百官贺冬毕,吉服三日,具红笺互拜,朱衣交于衡,一如元旦。”冬至在我国古代节日中的地位可见一斑。无论君民,无论一年间经历多少辛苦,都要在这一天进行“贺冬”,普天同庆,好不热闹。

冬至阳生春又来

  12月17日,在福建省武夷山市,人们在吃汤圆时放上一勺桂花金橘蜜,寓意新的一年生活甜蜜,富贵吉祥,团团圆圆。新华社发

  到了20世纪初,民国政府开始学习西方,推行公历,在传统春节的基础上增设元旦节(公历1月1日),为保证其顺利推行,官方通过放假庆祝等活动表示对元旦的重视。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,也沿袭了从古至今冬至的大部分传统节俗。于是近代以来,冬至在很长时间内被春节替代,地位大不如前。但关于冬至的点点滴滴,依然存在于许多人的记忆之中,也被许多文人墨客记录在他们的作品中,引起了更多人的共鸣。它是包天笑笔下“儿童辈”都“竞饮”的苏州“冬酿酒”;是汪曾祺笔下,家乡高邮的“炒米糖”“欢喜团”;是肖复兴笔下老北京沿街吆喝“萝卜赛梨”的“萝卜挑”;是林清玄描绘的吃完汤圆,全家围炉喝茶的温馨景象;是二月河叙述的一家老小,炒菜烫酒,祭祖宗,拜喜神,大快朵颐。

冬至阳生春又来

12月10日,在山东省枣庄市,人们把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餐桌。新华社发

  时至今日,我们依然会像前人一样,根据物候变化在生产生活上做出一些调整。姑苏人家依然酿米酒,北方居民依然包饺子,西南地区的羊肉汤香气四溢,汤圆依然象征中国人最希冀的团圆;还有九九消寒图、年画等给冬至增加亮色,人们祀家庙、设家宴、拜尊长,找回冬至往日的神圣与温暖,并在此基础上融入当代生活方式,为这个古老节俗增添了活力。

  春生冬至时。在这一年中黑夜最为漫长、春天悄然生发的时节,不如吃碗热汤圆。正如汪曾祺转述母亲的话:“吃完这碗汤圆,就又长大了一岁。”

  《光明日报》( 2022年12月22日 09版)

中国网客户端

国家重点新闻网站,9语种权威发布

66购彩地图